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579|回复: 0

[原创]读《今生今世》随笔之二旧时令

[复制链接]

15

主题

27

回帖

1万

积分

光彩陆离

精华
0
猫币
0 ¥
发表于 2004-9-27 20:5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那日里买了胡兰成的《今生今世》,读着写着,一些感受随风而来又飘然而去,如那落叶之上童年的歌谣,淡漠了,也忘却了。

朋友说起胡的文字并不感兴趣,人儿亦感觉旧时的文人多了些书券之气,少了些阳钢之魄,如细雨的江南的雾气,飘渺中没了边际,细腻中少了大气。现代的话语中穿插着古旧诗词,有些磕绊,只能通观全局,读个大概,领会其精华所在,或许忽略了诸多,那也是我这样的现代人所无法得知的。

书的第二篇文是“胡村月令”,分为陌上桑、清明、采茶、端午、白蛇娘娘、三界渡头、暑夜。。。过年等,其中心都在叙着胡村的风土人俗和那些动人的传说。可我认为可读的仅为这一节的“陌上桑”这篇,它透露着一个主题,那就是小视角中的大视野。“桑树叫人想起衣食艰难。。。。。。才知世上的珍重事还有比小小的爱憎更大的,倒是哀怨苦乐要从这里出来,人生才有分量。”如那三国时庞德公在树上采桑、司马徽来访,又如那刘备小时门前有桑树团团如车盖,小小的桑叶牵动着英雄豪杰的一生,那些本色原是出在如此分量的人世的。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了,即便是养一些宠物也少了一分享受。可是,那胡的母亲或者是整个的胡村人是不同的,采桑喂蚕的日夜守侯,竟也如此诗情画意,听,女子提笼采新桑,叫做“小口叶“,看,孵蚕子的日要拜蚕花娘娘,说,小孩对蚕要曰蚕宝宝,这养蚕的讲究可真的不少。

记得小时也养过蚕,与同学那里要来蚕种,却因没的桑叶去别处的院落采集,终有一日蚕变成了茧、茧蜕变成了蛾,撒下了蚕子,也养蚕的日子也就不了了之的,殊不知这养蚕的过程可以修养性情,让人们的心思亦变得十分简洁,繁忙可以亦即是闲静,这理该是通于一切产业的德行。养蚕是小事情,产业却是大事情,小视角中透视着大视野,在那些微不足道的生活小事中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所在。

其后,清明上坟的讲究与家族之间的聚会,说的是一个家族的稳定和乡下人的情爱憎恨。接下来的是谷雨采茶炒青叶子,端午节出嫁女儿归门的喜庆和白蛇娘娘的凄美故事,以及中秋节前后互村人到下沿江客作割稻,买个月饼来吃吃。这都诉说着劳动人民的淳朴与善良,还有那原始的纯真的男女之爱所在。

其实,话说回来,这样的阴历节日我们现在也过着,但少了些滋味、乡土的味道,人们忘却了许多享受的过程,却期盼着分享的结果,如那日端午,收音机里传来了粽子脱销的声音,有些惆怅与失落,当别家的人捧着粽子团员时,那些手中空空的人,是否惦记着小时外婆包粽子的情景,淡淡的糯米香和外婆身上独有的味道。

看看日历,快要立秋了,接下来的时节便是中秋,这一年怕是转眼就要逝去。低下头来,细细想,没有收获,倒是有太多的淡漠哀愁与辛酸苦辣,或许,有些微甜我们尝到,但那明白这正是他人羡慕我的所在。家人和睦、平安健康,这已足以。记得母亲很是爱戏,说戏的文很是讲究,不明白什么意思,但一定有她的道理所在。

人类是在劳动中进步的,文学同样是在历史中产生并发展下来的。当人类在社会劳动中发明了生产工具以后,生产力获得了发展,生产效率也得以提高,食物有了积累,于是便产生了剩余劳动时间。如何支配剩余劳动时间属于那些懂得享受的人。他们自发的歌舞更懂得消遣或娱乐,如早期的祭祀活动中的诵诗、歌诗等。也因此戏文该是产生于民间的,通俗易懂,每个典故都为我们展现的是不折不扣的真理所在,其中透露着人生哲理与政治宣言。

“胡村月令”的后两篇为 戏文时 和 过年,说的便是人们在农忙以后的娱乐情景,着实热闹。虽是娱乐却也处处体现民间艺术的精华所在。最简单的如那配乐,京戏唱时配胡琴,而绍兴戏唱时则配乐以横笛为主,胡琴亮烈,横笛嘹亮,但横笛多了个悠扬。其次的还有那唱工与戏文的取材,都是有所讲究的。

文读到这里想休息了,胡的字有时很难懂,原于我不懂得民间文学,更不晓得旧时文字和胡家乡那太多的民俗风情。人们在热闹中欣赏着绍兴戏,却也处处不忘了内心的守望,如财神的面为白面,象征着银子,清泠泠的喜气透露着劳动人民的朴实无华,在字里行间可以感觉得到,这也是胡村人的本性所在。真的,财富如此文静有喜气,便真真的是盛世了。

水边儿 于2004年7月26日夜
楼主热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