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现任某集团公司总经理的《南方周末》前任主编游雁凌最近终于露面,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中谈出了自己在担任该报第五任主编期间的个人切身体会和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下面是游雁凌最近给朋友的一封信和答访全文。
ХХ:
出差刚回。遵嘱,把此文转你一阅。这是去年底《南方周末》副主编李益伦、专题部主任杨瑞春来深圳采访我时,根据他们出的题目所拟的访谈稿。当时他们说要在今年2月《南方周末》创刊20周年时,出版一本《历任主编访谈录》。但不知何因,此书至今未见面世,而且对我也未有一句交代。
我离开《南方周末》8年多了。这8年来,报刊上、网上、新闻文化界和坊间,对《南方周末》的关注、评论包括对《南方周末》某些人的访谈文章,实在不少,我一直保持着沉默。这一次,如果不是他们要编这本《历任主编访谈录》,我还会继续沉默;但既然他们来采访我了,我是不讲则已,要讲就实事求是、痛痛快快地讲。
听说,尤其在网上有许多关于南方周末的评论与文章。听周末一些老同事讲,有些人在接受一些媒体采访时,讲的东西有许些并不符南方周末当时的事实。我想这一点也不奇怪,或因时间流逝而记忆有误,或因其当时知道的只是片面情况,或因各种缘由以致“失忆”;或者,不排除极个别干脆不要脸的人也可能有之,于是就不奇怪网上、网下的各种“热闹”了。
所以,多年来我在读“史”时,潜意识里常常带着质疑与批判。
以上,聊供一哂而已。
游雁凌,2004,6、3
访谈提纲:
一、请谈谈您领导期间,《南方周末》的发展轨迹?
二、谈谈您(在任期间)印象最深的几件事情?
三、作为主编,您认为自己的风格或者说特点是什么?
四、您认为可以总结、并可以成为《南方周末》传统的精神有哪些?
五、最后,想讲几句你们的问题之外的话。
“南方周末现在需要第三次创业”
----答《南方周末》来访者问
(2003年12月7日,深圳圣廷苑酒店)
《南方周末》第五任主编 游雁凌
一、 请谈谈您领导期间,南方周末的发展轨迹?
这是一个比较大的题目。我首先想做两点说明。
其一,希望你们在访谈之后,整理出来的文字能忠实于每个被访者的陈述,千万不要为了什么“统一”或者因为什么忌讳,而“贪污”或“阉割”了被访者的谈话内容。要相信每个人都会而且也应当本着对历史负责任的态度,客观、真实地回顾、评说过去的一切,“言责自负”嘛。
其二,从1991年8月1日到《南方周末》任副主编开始,到96年3月5日被正式调离周末,我在《南方周末》4年零7个月,实际在岗4年。我这4年多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作为主要副手参与《南方周末》的领导工作并且分工“协助主编抓全面”期间;二是从94年9月16日我的前任主编正式向我移交工作,至95年8月29日我最后一次主持编委会议为止,我实际主政约一年期间。要谈我在《南方周末》工作期间这张报纸的发展轨迹,必须谈4年多,不能只谈我主政的一年。因为这4年多是《南方周末》迅速崛起、走向巅峰的时期,这4年多的发展轨迹是连贯的、不可分割的。
《南方周末》在这4年多的发展,通过几组数字的比较就可以看出来。以92年1月1日的第一次扩版为分界,《南方周末》原来只有10来个人,年利润20多万元,发行量三、四十万份,直至扩版前那一期的发行量也只有40多万份。到95年底,周末已有80多人,全年平均期发行量92万多份,当年利润938万元,还相继成立了北京、上海记者站,搞起了卫星传版。到96年完成第二次扩版后,全年平均期发行量82万多份,当年实现利润1706万元。
请注意,《南方周末》当年这些非凡的发展,是在全国“周末版大战”的非常激烈的市场竞争的背景下取得的,是来之非常不易的。要细谈《南方周末》那几年发展的轨迹,也许你可以写一本书。但我觉得也可以用最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在那几年里,《南方周末》能够抓住机遇,及时进行了第一、第二次扩版,而且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坚持“办好报纸”和广告、发行“三个轮子并转”,才得以迅速崛起,完成了《南方周末》从原来的一张文化娱乐小报向新闻性、综合性大型周报的过渡和转型,从而奠定了《南方周末》在全国周末报、周末版中的巨大影响和“龙头”地位,以致当时人称“中国第一周末”。现在来回顾、总结《南方周末》在那几年间的迅速发展,或者说《南方周末》在那几年间何以能有那样迅速的发展?答案可能见仁见智,而我个人感觉,不妨从当时《南方周末》所处的外部大环境以及内部的决策、运作等方面来逐一分析。
首先,就当时的外部大环境而言,大家都会记得,大约从1992年初开始,中国报界出现了一场“周末版大战”,一直持续到93年。大约在93年夏天,中央电视台曾在一个王牌节目中,连续两天分上、下集,对此现象做过专题报道,试图剖析这种现象及其产生的深层次背景、原因。
为什么会在90年代初发生这场“周末版大战”呢?我个人认为,这其实不难理解。首先,一方面,10年“文革”,极左猖獗,报纸上假、空、套话连篇,“党八股”盛行,千报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