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清明柳

[复制链接]
查看1129 | 回复2 | 2010-4-1 11:19: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闻小语

  每到清明时节,很多地方的人们都有折柳的习俗,或者把柳条儿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或者把柳枝插在房前屋后,或者将柳枝插在先人的坟头。无论是折柳或插柳,柳条依依,绵绵之中总有表达无尽思念的意思,但往深里想,其中或许也是因为柳条象征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可以寄托生者的无限希望罢。柳虽属平常之树,却有极强的生命力,落地便可生根,春风一吹,便绿上枝头。所以人们在清明时节的折柳之举,大抵总是有些积极意味的。
  
  说起清明柳,还有个典故。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当初割肉相救的介子推。后来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心中有愧,于是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介子推不愿受赏,便背着老母亲躲进了绵山。晋文公想把介子推逼出来,于是下令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终不见介子推出来。火熄灭后,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登山祭奠,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便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报恩报成这样的结果,总归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自然,传说未必可靠,但是,也足以说明柳的某些特质是很受世人推崇的,比如平凡可亲,比如始终坚守自己的内心,不屈从于外力和环境,生命力蓬勃旺盛。纵观古今,爱柳之人大有人在,文人武将莫不如此。“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含杨柳风”,这样的诗句只要念念,便让人觉得柳条儿已经带着春意扑面而来了,心神俱醉。“柳营春试马,虎帐夜谈兵。”汉代名将周亚夫爱柳成痴,曾在驻地军营里遍植柳树,以致后世泛称军营为“柳营”,所谓刚柔相济大抵便是如此吧。在世人的眼中,清明柳是春,是画,是情丝,是细节,是思念,是生机,是坚韧,是俗世的烟火,也是希望。或许,正因为春柳含着这么多美好的特质,所以清明时节,手持细柳追思先人的时候,心底便可多一分亮色,少一分悲戚。
  
  世人以为,清明时节,每每追思先人,必定要断肠。我觉得大可不必。杜牧有一首诗在民间流传极广,而且普遍被认为是抒写出了清明时节特殊的悲郁气氛。“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过,我倒认为,杜牧这首诗哀而不伤,后两句转折之间颇见亮色,并不见得纯粹是为了描绘清明时节那种断魂的感觉。唐人喜欢在清明时节踏春出游,我猜想,杜牧当时大概也是在雨中踏青吧,或许那时他的手中也持着杨柳枝条,所见者固然有断魂之人,但春雨纷飞,春光妩媚,杨柳青青,遍地生气的景象也许更容易吸引杜牧的眼睛。
  
  事实上,很多古人也远比我们想象得达观。宋代程颢有诗云“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纵是清明断肠时,其字里行间,也毫无清明时节的悲苦之意,有的只是芳草绿野,乱红柳巷,春光无限。让思念化作春柳,目的却是为了焕发新的生命。待得春风起,万木皆是春。清明时节,不如抛却愁情,折一枝新柳,与先人把酒言欢,共看大地春回。这样的态度,是我喜欢的。
(原载扬州日报)
楼主热帖
周小妖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4-1 12:40: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这个习俗么

真值得纪念
winty名人堂,杰出贡献用户 | 2010-4-1 12:48:3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这就去山上拜先祖和父母。
小小的『生命之花』,如婴儿般的出生在,充满鲜花的花街……
http://www.wentan.cn/bbs/forumdisplay.php?fid=29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