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切换风格
注册
 找回密码
 注册

快捷登录

查看: 7239|回复: 1

秦未何亡?汉为何兴?(原创,欢迎拍砖)

[复制链接]

15

主题

9

回帖

1万

积分

光彩陆离

精华
0
猫币
0 ¥
发表于 2005-5-9 18:3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刘邦资本论
说起汉高祖刘邦,中国人都不陌生,作为一个出身近乎平民、要文无文要武无武的秦朝的小官,他在八年的时间里赤手空拳、由弱到强,创建下一个让前朝历代逊色、让后世万世景仰的大汉帝国,期间的戎马倥偬、刀头舔血的艰辛自是寻常人所难以想象的,而他和他的战友们在其间所创造的三打丰地、鸿门请罪、暗渡陈仓、两线夹击、背水一战、十面埋伏等等近似于完美的智略,在今天看来堪称是中华民族早期发展史上最出彩、最亮丽的一笔。但作为一个文治武功上取得如此完胜的胜利者,他又是中国历史上最有血有肉的一代开国君主,历史记载的另一面中,他同时也是一个生性懒散、酷爱美色财物、动辙就对手下能臣干将破口大骂的带有明显缺遗的领导者,而在历代民间传说中,更没有哪个帝王象他一样如此频繁地在街头巷尾的演义传奇中被普通百姓"戏说"不断。

这就是刘邦,一个带有超时代观念和性格的领导者,一个善于在弱肉强食的乱世丛林中保存自己、并能由弱转强的成功者。而他与众不同的智谋与韬略,则是他成就一切事业的根本。
   
                     秦为何亡?汉为何兴?
刘邦的汉朝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的基础上创建起来的,汉与秦之间的兴替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能量转化过程,但转化的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转化呢?古往今来的历史学家对此众说纷纭。

最著名的说法是认为,秦朝的灭亡是因为"仁义不施",才导致的"攻守之势易也",认为是秦国在始皇帝时代所实行的一系列暴政导致秦帝国的彻底瓦解,而汉刘邦则是通过一系列仁政的落实才得以在亡秦、灭楚的过程中赢得越来越多的人民事实上的拥戴。另一个对秦汉兴替过程所作的美丽总结则说"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珠,用之如泥沙……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篇为项羽焚烧的阿房宫所作的《阿房宫赋》总结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国统一六国后把六国的资源物产均占为己有,而且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因此才导致的全国人民大起义。也正因为这一说法比较符合现代教科书的口径,因此这篇并算不得辞赋佳作的文章一直在中学课本里长登不辍,吟诵至今。

其实,如果抛开后世加于刘邦集团身上的各种仁义道德的光环,笔者认为,刘邦的最终胜利和秦朝的灭亡之间最具转承关系的因素就是对社会人才的吸纳和运用上。在当上皇帝后的一次国宴上,在谈及自己之所以得天下、项羽之所以失天下的原因时,刘邦就恰当地总结自己的优点为善识人才,善用人才。的确,成就帝业少不了各方面人才的支持,在长达四年的反秦战争和几乎同样长时间的楚汉争霸过程中,一大批诸如张良、韩信、萧何、陈平、曹参、郦食其这些实践证明单方面的水平能力绝对称得上是时代佼佼者的人才始终团结在以刘邦为首的汉核心周围,张良出谋,韩信带兵,萧何管后勤,郦食其负责外交,陈平、曹参等人为修正。相比秦国用几百年死伤累计几百万人才得以灭六国、大一统的持久战,刘邦集团群策群力,仅用了八年时间便使汉集团从一个根据地仅为丰、沛两县、兵力最初不过几千人的小股反政府武装,一跃成为再度统一华夏文明的中央帝国,其中刘邦在用人上和自身素质培养上的经验是非常值得后人借鉴探讨的。

但古往今来的史学家、政治家谈到秦汉兴替,最津津乐道的则是秦的残暴与汉的怀柔。无论是说秦爱纷奢,还是"仁义不施",其根本矛头都是指向秦统一后所实行的"暴政"。但秦国以中央集权为特征、以严法酷刑治天下的"暴政"在秦始皇以前早已存在,战国年代里无论是六国攻秦之战还是秦赵长平之战,秦在相对时间里实行的总动员早已超过人们所能认知的全民皆兵的程度,对社会生活带来的影响也远远超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人力物力的基础上修长城、建陵墓、盖阿房宫所带来的震荡效应,但那时的秦国内部为什么在如此高压暴政下不仅没发生动荡,反而能越战越强,最终统一了全国呢?换个角度来说,其实为时四年之久的楚汉争霸战对当时中国社会的破坏比起秦代更为剧烈。刘邦所统领的汉军直至战争后期仍是败多胜少,唯一所能依赖的就是留守后方的"总管"萧何象周扒皮一样聚敛起来的财力物力补给,及源源不断送往前线的生力军,最后几乎就是靠着这种人海战争的手段才得以消灭了项羽。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应付前线吃紧的局面,仅仅包括了战国时期秦国大部分领土和楚国一小部分领土(仅相当于当时全国领土的五分之一)的汉军根据地,往往要同时供给30万、甚至50万以上在中原或华南、华东作战的远征军(几乎相当于秦朝全盛时期军队总数的一半),才能保证战场上的兵力优势。前线兵力的庞大也意味着损耗的巨大。

在彭城之战中,30万汉军几乎全军覆没,但为了不让项羽吃掉自己,汉军又在萧何的运筹帷幄下,采用紧急动员的方式,在短短的时间内恢复到了原来的规模。想想看,当时几十万新兵要背着给养带着武器,走出当时仅靠山中栈道与外界相连的蜀中盆地,千里迢迢及时到达前线,再考虑到沿途疾病、事故、逃亡等消耗,如果没有比秦代更为严酷的法令和比到达前线的人数多几倍的
楼主热帖

2

主题

22

回帖

1万

积分

八星报喜

精华
0
猫币
0 ¥
发表于 2005-5-24 19:02:00 | 显示全部楼层
秦从一个蛮夷之国发展成统一天下,横扫六合的强大帝国,个中原因我认为是政经制度,军事策略的得当所致,当然最后秦的灭亡很大原因上是因为这些制度被破坏,被曲解。就制度而言在当时战国时代,秦是最先进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