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女才子
游客
- 精华
- 12
- 猫币
- 0 ¥

|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新闻案例
部分家长呼吁:保留教鞭 适度惩戒学生
36岁的辛洪梅从自己供职的济南市一所私立学校辞去了教职。让她无法接受的,是这所学校对老师的种种“苛刻”要求——除了教育界的普遍要求以外,学校对老师还特别要求:一,不准批评孩子;二,不准变相地批评孩子;三,不准向家长说孩子的坏话。
辛洪梅的辞职得到了丈夫程明君的支持。程明君是济南舜天律师事务所的资深律师。他认为学校如此规定,是片面地强调要鼓励、赞赏孩子,学校的教育思想,已经有了矫枉过正的嫌疑。据他了解,在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仍然保留着鞭笞孩子的教育惩戒方式。他的家中也有专门用于惩罚孩子的戒尺,只是不常使用。他甚至主张不管教师、家长,都应该有教鞭或戒尺之类的专门惩戒孩子的工具。
■重点点击
“三不准”和“鞭笞教育”是两个极端
现在办学模式越来越多,收费也越来越多样化,相对而言,生源的争夺也很激烈。这个有些“过分”的“三不准”,其实不仅是教育理念的问题,个中还隐藏着私立学校一味取媚家长,通过对孩子的“倍加呵护”来讨好家长。由此,教育理念在争夺生源的背景下,在经济的魔力下发生扭曲,这一点才是可悲的。也值得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辛洪梅的丈夫不仅支持其辞职,甚至主张不管教师、家长,都应该有教鞭或戒尺之类的专门惩戒孩子的工具。他的教育方法似乎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虽然他说,在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仍然保留着鞭笞孩子的教育惩戒方式。但这并不能证明“保留教鞭”的时代合理性。特别在我国依旧强大的保守性思维大背景下,学校培养出的学生更迫切地需要“非训服权威”素质的人才,而不是对权威一味唯唯诺诺的人。
所以,下一代的素质教育也要讲“科学的发展观”。既要防止以开放学生的个性为由,学校教育对学生、对家长完全放任自由,同时也要防止走“戒尺底下出秀才”的训服权威的老路数。如此方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与发展。(王帆)
应尽快为惩戒立法
我们国家现行颁布的《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和《义务教育法》都涉及了这方面的内容,所以我认为教师应该有惩戒权,这是一种公认的权力,是我们社会赋予学校的管理职能,学校的老师履行这种权力有其合法性,有法律依据。但这个“法”怎么立?应该具体到“与同学打架一次,可执行某某惩戒方式”这个可操作的程度。
如在英国,一些地方教育当局规定了学校及教师体罚学生的8点要求。1.用鞭子或皮带必须是经过认可的标准;2.必须备有惩罚记录簿,列明体罚原因及处理过程,经过校长签署核准许可,并接受查验;3.实习教师、代课教师、临时聘用教师等均不得施行体罚,至少具有三年以上教师资格者才能实行体罚;4.年龄在8岁以下的儿童禁止体罚;5.绝对禁止在班上或众人面前施行体罚;6.施用打手心的体罚,每双手不得超过三下;7.女学生只限于打手心,而且只能由女教师来执行,如果鞭打男生臀部,不得超过六下;8.对患有生理或心理缺陷的学生,必须事先获得医护人员许可才能实行体罚。
其实,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许不许惩戒”,而是“如何惩戒”。面对某个学生的具体行为,怎样划定该不该惩戒这个界限和用怎样的惩戒方式与程度才算是“适度”,很让教师伤脑筋。我想如果有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法规,惩戒还是很有必要的。(冉福) ??
■有理有据
教鞭绝不应重新被拿起
“我的孩子交给你了,要是不听话,你给我往死里打!”
这样的话我们听得太多了,可怕的是听到这样的话,我们没有恐惧,我们没有忧虑,我们没有愤怒,我们只感觉到了“可怜天下父母心”的同情律动,感觉到了“父母恨铁不成钢”的忧患意识,感觉到了家长与老师相互信任的鱼水关系。家长说得真诚,老师听得受用,迫害孩子的牢不可破的联盟由此缔结,对孩子的暴力获得了从社会到家庭异口同声的支持。家长和老师的专制,使家庭和学校日益成为一个独立王国,一个微缩的专制政权。在这样的专制政权下面,最需要的是奴才,而不是人才。既然是奴才,那么奴才的一切都被模式化了,一切都有了正确答案和惟一标准。
中央综治委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家庭抚养和监护未成年人责任履行的社会干预研究报告》的调查结果,就尤其显示了目前很大一部分儿童“挨打”“挨骂”已经成了家常便饭。这份调查数据表明3.6%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打”,“偶尔”挨打的高达57.3%,表示“从未”挨过打的有39.1%;有15%的孩子在家里“经常”挨骂,“偶尔”挨骂的高达69%,表示“从未”挨过骂的只有16%(摘自新华社北京3月22日电《调查显示:超半数孩子在家偶尔“挨打”“挨骂”》)。可是,在如此高比率的棍棒、辱骂教育盛行的情况下,竟然还有人提出要重新拿起教鞭,以备随时对孩子们施暴,简直不可理喻。(姜雁)
无知无畏教育的失败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母亲带孩子到百货商店,经过玩具部,看见一匹木马, |
|